【原创者】毕业生,续青年A
从这周起,将连续发布四篇原创漫画。因精力有限,此前大家的投稿我大多都没回复,请谅解。绝对不是无视大家的作品,实在精力有限。
前情(青年A):
★小博(punkdog)作者自述:
这个漫画就当我在做实验了!尝试了很多东西,也舍弃了很多。
★龚鼎(cmj,漫画作者,代表作《比马大战记》《无j之谈》):
作者在背景的设计上比前作更积极,因为它参与了情绪的铺垫。举例:为了表现男女主之间的隔阂,操场对话时一直有一棵歪脖子树横在他俩中间;为了表现男主的困顿处境,球场铁丝网、高铁站的栅栏反复出现等……有趣的是路人轮椅老头的大哭,尽管松本大洋珠玉在前——他的《zero》里出现过同样的手法:借由一个走丢小孩的大哭来表现拳击手被逼入绝境……正所谓“路人代表我的心”。不过这位年轻的作者用得更巧妙一些:哭之前有“炸烟囱”这个由头。深究起来,炸烟囱本身也有点“终结”、“了断”的意象,情绪上与男主此刻心境相当吻合,而且老头的嚎啕大哭究竟是失智还是悲伤?作者没有点明,只说他是被声音吓到,给读者留有了一点余地。
除了背景用心,作者的分镜能力也比前作有了很大的进步。女主分手前下定决心的长椅排比镜头,以及男女主坐下对话时的镜头设计(二人对峙时分属两个画面,几乎不同框),将二者不可调和的感情裂痕表达得十分直观。
最后就是结尾前的闪回,精彩,高效,没有那一下,男主最后落泪走远的情绪出不来,真的是一部很好的短篇。
总体说来,作者敏于观察,擅于执行,表情表演的刻画准确,并有着出众的漫画语感,期待能持续创作出更多优质的作品!
最后Q一下作者:排比镜头用得这么6,是不是跟岩明均学的?
★谢鹏(笔名拾穗人,漫画家,编剧。出版有《夜空之外的黑色》等作品):
初看这个作品,有二个疑问。一是为什么作者选择了新的绘画风格?二是作者怎么设计这篇的核心立意。后来有幸直接跟作者沟通,对以上问题有了一些解答,以下文字不是对作品的批评或者解读,而是我跟作者谈话后的一些感想。
了解到作者现在于某漫画公司供职,负责某流量条漫的描线和背景。这就完全解释了我第一个疑问。原来正是当前的工作经历造成了作者画面风格的“夹生”,上个作品里粗糙但是充满感情的画面被冲淡了,取而代之的画面呈现一种迷失了自我的紧张状态,就像一个穿着不合体套装的职场新人。跟作者交流后,我感到了作者对创作的坚持,也看到了他的迷失。希望作者能始终守住自己的初心,保持敏感,保持创作,不要成为这个“以作者为消耗品”的商业漫画体制的牺牲品。
另外也期待作者拓展自己现实写作的题材,枯燥的生活如果能入戏将会是更大的挑战。
★王烁(anusman,漫画家,博士,《门先生》作者):
背景的情绪
许是因为之前看过《青年A》那篇,且与人讨论过几次的缘故。再次看到这位作者的新漫画,感到十分惊喜,恍惚自己是认识他的。与上一篇相较,在读《毕业生》时,我对作者的心绪更进一步了解了。在表达上,我认为作者是完全出于表达自己的情绪而去画这些漫画的,这两部漫画一次次记录悲伤的同时也冲洗了它们。
若有什么可说的地方,这篇作品中引起我注意的是作者对背景的使用,许是因开篇的漫画背景很明显辨认出是照片的缘故,以至于在后面的阅读时,对忽然变成绘制的背景时,竟感到有某种不适。事后我统计了一下,在这篇漫画中的背景分为三种,它们分别是:
A.用照片做的背景(包含了前面的广州部分与中间段落的北京部分的多数背景);
B.简要刻画的记录性背景(包含了前面的广州部分与中间段落的北京部分中的过渡背景);
C.简要刻画的符号性背景(回老家之后的背景)。
对比作者在异乡的两次经历中的背景,老家里自己绘制的背景显得很突出,在图式上,它们与《青》中的背景看起来是一样的。我凭着记忆回想了一下《青》中的背景,大概包含三种:一是简要刻画的背景,二是细致刻画的背景,三是凸显情绪光源背景。在画面内容上看,2大于1和3,从情绪上看,3则要大于1和2。2与3似乎是占据两端的,内容上愈发完备,情绪则被画面的细节分散到了其它地方,而在情绪的高点,内容上抽象的3则显得最明晰。
青年A中的背景 | 毕业生中的背景 | |
简要刻画的背景 | 通篇中的大部分 | 回家部分的背景 |
某些过渡性的背景 | ||
细致刻画的背景 | 过渡段落中的空境 | ○ |
光源背景 | 刻画情绪的部分 | ○ |
照片背景 | ○ | 外地部分/两人一起的部分 |
作者在《毕》中对背景的使用做了些变化,去掉了《青》中的细致刻画背景,从内容的呈现上看,照片背景很像在《青》中的细致刻画背景,但在阅读时,却不同于《青》中细致刻画的背景。我想作者之所以在这篇中刻意使用照片,是为了与故事内容的契合,而非内容呈现上的契合。对于很多画者来说,某些印象深刻的场景即便不用相机拍下来,也是可以细致描绘的,如同回忆过往,用文字描绘一般。《毕》中作者只想借用照片去还原一种真实感,这些背景是作者不想刻在记忆之中的内容,照片在此处有多层含义,仅对故事来说,它最为明显的作用是让读者感到真实感,并且忘却它是刻画上的内容,作为一个绝对的背景存在,而非所见那些具体呈现。
★吴淼(漫画家,著有《塔希里亚故事集》):
很久很久没看到有孩子这么认真的对待漫画了。我一直觉得,能认真对待漫画的人,也一定是能认真对待生活的人。虽然生活总是有很多不如意,但当它们被定格在作品中,就成了美。讲青春的故事,其实叙事手段并不重要,只要表达出了心,作品就能闪光。这篇故事有很多生涩的缺点,但都不是问题,路还长,可以慢慢走。故事里我最喜欢的一段需要脑补的剧情是卖漫画书。很多很多的无声胜有声。
★张迅(南京艺术学院教师,SC漫画主编)
小博的上一部作品非常惊艳,美妙之处大概是它展现了青年A关系网的不同层次,无论红还是同学或亲人,甚至未出场的红的父亲,都通过漂亮的对白、意外的反应呈现出生动鲜明符号化的态度。所以虽然每条线单拎出来,它们都不够,但没关系,因为意向的目标不是它们,而是通过青年A这个线索人物凝聚到“令人安心的霉味”,这个真正令人不太心安的点。
《毕业生》呈现出作者另一方向的野心,这是他勇敢的地方,青年A不是游离的被动承受的旁观者姿态,而是主动参与了一些进程。但原来不足的单线被放大之后,缺点也放大了,如果是以人物为目标,光靠零碎的生动细节掩盖不了对人物的理解不足。我想也许可以有两种意向发展的方向,一个是以A和红的亲密关系为基础,“变与不变”大概是永恒的话题。即使是一次普通的分手,仍然可以从环境从不同角色从记忆从幻想中找到许多碎片连接,层次应该远远不止目前的依恋与不舍。另一个是A的成长本身,从A的情感内部去丰富“改变”这个意向的层次,从这个角度去删减红的情感线。作品中其实有不少有趣的桥段,比如爆破与老人,比如卖书,比如画眉。只是一些不必要的细节太多干扰,容易恍惚。总之不管哪种方向,目前的情况表面事件都过于满实了,于是进入到那些希望产生“艺术效果”的分镜时,就有点尴尬。意向的终点如果是唤醒某些深层共通的生命经验或审美体验,可能就放飞了。
当然如果这是一次真正的私人创作,一个只为了某个人的创作,就是另一件事了。还是别去八卦了。
虽然说《毕业生》的观感像喝苏打水,白水加了一点气,但对比两件作品,我相信作者的敏感度、真诚度并没有变,甚至在叙事结构和绘画上还做了一些尝试,只是累积还没完成,画面表现和叙事的自觉性还可以更好。无论如何青年A这个角色大有可为。
★胡晓江(异常漫画研究中心主编):
未竟的故乡
坦率说刚收到这篇时感觉相当失望,主要是第一眼印象,画面实在太不好了,不可否认就功能来说,画面是够用了,但正是基于这种止步于功能的迷思,最初具有个人特色的日本漫画家通常都会越画越差,追求省事,吝啬表现,渐渐向无个性的产品靠拢。
但仔细阅读内容后,觉得还是不乏动人之处,按谢鹏的说法,保持了前作的剧作意识。王烁的背景分析太好了,虽然为这种画面处理给出了一种解读,但毕业生为何缺乏青年A那样直抵人心的力量,因此一目了然。
从青年A到毕业生,设定有些微出入之处,但主角相似的性格和处境,以及旧书霉味等等细节,令两篇漫画看似延续于同一时空。前作不多的戏剧性大半消散在现实中,女主离家出走的激烈变化,按下不表,两人并未就此分手,而是延续到毕业时再次决裂。感情经过了三年异地恋的消磨,伤痕累累,哪会有真正体面的告别,漫画可以经营出意犹未尽的结尾,生活却不得不狼狈地走下去。
故事从男主在广州毕业开始,回忆一个月前,他去北京陪同女友毕业,女友想去陌生的城市成都,男主不同意,吵架后不告而别,到此时他无路可走,又轻率决定再去北京,找她同去成都,买好票约见女友,不料她已下决心和他分手,男主只好借父母的钱回到家乡,陷入无所事事的苦闷,成都成为一个迷之归宿,他变卖掉心爱的漫画,独自前往成都,迎着光走出地下通道,生活的烂摊子还会继续,但漫画却可以结束在帅气的空镜里。
图:回忆过渡到现实,非常精彩的衔接,男主意识到一个月前不告而别对女友的伤害
怎么说呢,这是中国人特有的苦闷与彷徨,作者表达得相当准确,尽管画面有点平庸,关键场景的情绪,却也传达出来了。和义春漫画的主角相似,男主是个无能之人,幼稚,软弱,在女人面前一败涂地。他意气用事,对未来毫无规划,她决心去成都时他逃避面对,而当他决心去成都时她已放弃,这并不是麦琪礼物那样深情的错过,因为男主不过是走一步算一步而已。
在中国,尤其在长辈们的心目中,似乎你除了成为一个乏味的人,过上乏味的生活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值得考虑,不知这是他们的悲剧,还是我们的悲剧,因此男主拒绝长大,也不能说这就是错的,女性更坚定更有决心,也许只是因为生存本身没那么难,难的是在这样可怖的社会里成人,这个社会的基本要求是男性成人,女性产崽。
图:女友转变为职场新人的细节
两次开房,一次是北京,另一次是家乡,这段回忆和青年A的情节对应,男主不理解小城空气对女性的重压,对自己尚能掌控的时刻无比留恋,搁置一切烦恼,像古人张敞给妻子画眉那样,让画面定格在这一瞬间。令我印象深刻的细节还有再次见面前,小红女伴们的那句“小红,果断点”,这是男主不可能亲眼所见的一幕,却必然真实发生,曾几何时,我也这样想象过。
中国人的家,真的是那个人们每年春节都要奔赴的地方吗?那里有真正了解你的人,和真正熟悉你的风景吗?故乡不再是故乡,依然是这篇漫画的潜在母题,广州不是家,北京不是家,那么故乡呢,属于老人记忆的大烟囱炸掉了,旧时代已经退潮,被卷走一切的旧人,如今连渣都不剩,而新时代的新人呢,乡愁同样无以寄托,不被家人理解,书柜里的霉味儿也晒没了,当男主被问及打算去哪里工作时,他回答成都,也许是脱口而出的无心之语,搪塞家人的无厘头,暗藏着微弱的反抗,却更像一把秘钥,开启了一道门。成都是家吗?是他和她曾经约定,可能成为家的地方,是他们未竟的故乡。